重塑企业生产力!2025金智维企业级智能体暨AI+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,引领人机协同新范式

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对RPA行业的影响

2025-08-21

一、降低开发门槛,推动 RPA 普及化

传统 RPA 开发需技术人员编写脚本、配置复杂参数,业务人员难以参与,导致大量潜在自动化需求因技术壁垒被搁置。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通过 “拖拽组件 + 参数配置” 的模式,将 RPA 开发权下沉至业务一线。

业务人员可基于自身对流程的理解,直接在可视化界面中搭建自动化流程 —— 财务人员能自主设计发票审核机器人,HR 可快速配置员工入离职自动化流程,无需依赖 IT 团队。这种 “业务人员自主开发” 模式,使 RPA 的部署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,企业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速度提升 5-10 倍。同时,开发成本显著降低,中小微企业无需承担专业开发团队的人力投入,也能享受到 RPA 的效率红利,推动 RPA 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渗透,加速行业普及。

二、拓展应用边界,覆盖更细分场景

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让 RPA 得以触达更细分的业务场景。传统 RPA 受限于开发成本与技术难度,多聚焦于财务、客服等标准化程度高的核心流程;而无代码工具的灵活性,使企业能快速响应碎片化、个性化的自动化需求。

例如,销售部门可通过低代码 RPA 工具,自动汇总每日客户跟进记录并生成简易报表;行政部门能搭建会议室预订与设备调试的联动流程。这些场景因流程规模小、个性化强,在传统模式下难以被自动化覆盖,而无代码技术让其实现成本大幅降低,使 RPA 的应用边界从核心流程延伸至企业运营的 “毛细血管”,形成全场景自动化生态。

三、重构行业分工,催生新型协作模式

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打破了 RPA 行业 “技术人员主导开发” 的传统分工,构建起 “业务人员 + 技术人员” 的协同开发模式。业务人员负责流程设计与初期搭建,利用对业务细节的掌握快速产出自动化原型;技术人员则聚焦底层技术支撑,如系统接口开发、复杂逻辑优化,确保流程稳定运行。

这种分工模式既发挥了业务人员的场景洞察力,又释放了技术人员的高端能力,使 RPA 开发从 “技术孤岛” 变为 “跨部门协作”。同时,企业内部逐渐涌现 “公民开发者”—— 熟悉业务且掌握基础无代码工具的员工,他们成为 RPA 推广的 “火种”,加速自动化理念在组织内的渗透,推动企业形成自下而上的自动化变革。

四、加速技术融合,推动 RPA 智能化升级

无代码和低代码平台为 RPA 与 AI 技术的融合提供了便捷载体。平台通过预置 AI 组件(如 OCR 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),使业务人员无需理解复杂算法,就能将智能能力嵌入自动化流程。

例如,在合同处理流程中,用户可直接拖拽 “文本抽取” 组件识别合同关键条款,添加 “语义分析” 组件判断风险等级,全程无需编写代码。这种 “AI 即组件” 的模式,降低了智能自动化的应用门槛,推动 RPA 从 “规则执行” 向 “智能决策” 升级。同时,低代码平台的开放性支持第三方 AI 模型接入,使 RPA 能快速整合前沿技术成果,保持智能化能力的持续进化。

五、倒逼厂商转型,重塑行业竞争格局

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的普及,正在改变 RPA 行业的竞争焦点。传统厂商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壁垒,而新趋势下,平台的易用性、组件丰富度、生态开放性成为关键竞争力。

头部厂商纷纷加速无代码化转型,通过简化操作界面、扩充预制组件库、优化流程模板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;新兴厂商则凭借轻量化、高性价比的无代码 RPA 工具,在细分市场抢占份额。行业竞争从 “技术深度” 转向 “用户体验” 与 “生态广度”,推动 RPA 产品从 “专业化工具” 向 “大众化平台” 演变。同时,厂商与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商的合作加深,通过定制化组件与模板,满足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,进一步丰富行业生态。

无代码和低代码技术正在重塑 RPA 行业的底层逻辑,使其从 “少数技术专家的工具” 变为 “全员可用的自动化基础设施”。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 RPA 的开发效率与应用范围,更推动企业自动化从 “局部试点” 走向 “全局协同”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持续成熟,无代码与低代码 RPA 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,但其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平衡 “易用性” 与 “功能性”,在普惠化与专业化之间找到最优解,最终实现自动化能力的真正下沉与价值释放。